|
|
|
|
|
来源:www.huiyifang.com | 编辑:徽艺坊铁画 | 发布时间:2016-06-09
内容导读:晋剧-传统戏剧-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间: 二OO六年 类别: 传统戏剧 地区: 山西省 编号: Ⅳ-18 申报地区或单位:山西省 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
晋剧-传统戏剧-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
时间: |
二OO六年 |
类别: |
传统戏剧 |
地区: |
山西省 |
编号: |
Ⅳ-18 |
申报地区或单位:山西省
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,因产生于山西中部,故又称中路梆子,外省称之为山西梆子,主要流布于山西中、北部及陕西、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。清代初年,蒲州梆子流入晋中,与祁太秧歌、晋中民间曲调相结合,经晋商和当地文人的参与而形成晋剧。其后几经变化,在晋中、晋北以至内蒙古、河北、陕北的部分地区发展传播开来。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间是晋剧的发展时期,当时班社众多,人才辈出,尤其是以丁果仙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员出现之后,晋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。
晋剧传统剧目丰富,经常上演的有二百多出,包括《渭水河》、《打金枝》、《临潼山》、《乾坤带》、《沙陀国》、《战宛城》、《白水滩》、《金水桥》、《火焰驹》、《梵王宫》、《双锁山》等。在发展过程中,晋剧保留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艺术特色,同时形成婉转细腻的抒情风格。晋剧唱腔丰富,包括乱弹、腔儿、曲子几种,板式多变,表现力强,如乱弹板路就分平板、夹板、二性、流水、介板、倒板、滚白7种。晋剧传统乐队由9人组成,分文、武场两种,文场伴奏乐器为呼胡、二弦、三弦、四弦“四大件”,武场则采用鼓板、铙钹、小锣、马锣、梆子等乐器。晋剧脚色行当主要有须生、正旦、大花脸“三大门”和小生、小旦、小花脸“三小门”,表演粗犷豪放,富于***,不仅继承了 梆子戏表演中的绝技,而且在翎子功、帽翅功等方面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。
作为山西省的代表性剧种,晋剧在山西地方戏剧、音乐、民俗、历史等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。目前由于商品经济的影响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,上演剧目迅速减少,城市观众大量流失,农村观众则以老年群体为主,晋剧的前途令人忧虑。
程玉英 |
 |
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|
性 别: |
女 |
出生日期: |
1920.11.18 |
申报地区或单位: |
山西省 |
项目名称: |
晋剧 |
项目类别: |
传统戏剧 |
牛学祯 |
 |
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|
性 别: |
女 |
出生日期: |
1942.10 |
申报地区或单位: |
河北省-张家口市 |
项目名称: |
晋剧 |
项目类别: |
传统戏剧 |
田桂兰 |
 |
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|
性 别: |
女 |
出生日期: |
1941.02 |
申报地区或单位: |
山西省 |
项目名称: |
晋剧 |
项目类别: |
传统戏剧 |
马玉楼 |
 |
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|
性 别: |
女 |
出生日期: |
1934.06 |
申报地区或单位: |
山西省 |
项目名称: |
晋剧 |
项目类别: |
传统戏剧 |
武 忠 |
 |
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|
性 别: |
男 |
出生日期: |
1940.04 |
申报地区或单位: |
山西省 |
项目名称: |
晋剧 |
项目类别: |
传统戏剧 |
郭彩萍 |
 |
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|
性 别: |
女 |
出生日期: |
1944.09 |
申报地区或单位: |
山西省 |
项目名称: |
晋剧 |
项目类别: |
传统戏剧 |
王爱爱 |
 |
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|
性 别: |
女 |
出生日期: |
1940.09 |
申报地区或单位: |
山西省 |
项目名称: |
晋剧 |
项目类别: |
传统戏剧 |
牛桂英 |
 |
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|
性 别: |
女 |
出生日期: |
1925.06 |
申报地区或单位: |
山西省 |
项目名称: |
晋剧 |
项目类别: |
传统戏剧 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