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|
上党梆子-传统戏剧-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
来源:www.huiyifang.com | 编辑:徽艺坊铁画 | 发布时间:2016-06-09
内容导读:上党梆子-传统戏剧-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时间: 二OO六年 类别: 传统戏剧 地区: 山西省 编号: Ⅳ-21 申报地区或单位:山西省晋城市 上党梆子是
上党梆子-传统戏剧-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
时间: |
二OO六年 |
类别: |
传统戏剧 |
地区: |
山西省 |
编号: |
Ⅳ-21 |
申报地区或单位:山西省晋城市
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,流行于山西东南部。它在道光年间称为本地土戏,1934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时称作上党宫调,1954年定名为上党梆子。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,兼唱昆曲、皮黄、罗罗腔、卷戏,俗称“昆梆罗卷黄”。它在清代乾隆中后期已经盛行,嘉庆、道光年间班社林立,名伶辈出,剧目竞现,流派纷呈,进入蓬勃发展时期。
据统计,上党梆子的传统剧目有七百多个,其中梆子戏近六百个,皮黄戏九十多个,昆曲十多个,罗罗腔戏和卷戏各数个,代表性剧目有《三关排宴》、《天波楼》、《雁门关》、《闯幽州》、《董家岭》、《巧缘案》、《夺秋魁》、《甘泉宫》、《东门会》、《徐公案》等,其中一些剧目完全为上党梆子所独有。清咸丰年间到抗战前,上党梆子进入鼎盛时期,有班社两百多个,形成了特色鲜明的“州府派”和“潞府派”两大艺术流派,涌现出赵清海、郎不香、申灰驴等诸多名家。上党梆子的唱腔曲牌体与板腔体兼具而以板腔体为主,其板式分大板、中四六、四六、大板、垛板、散板、滚腔等,以四六和大板使用最多也最具特色。演唱时男女同腔同调,男腔使用假声。伴奏乐器主要为巨琴、二把、呼胡“三大件”。
上党梆子的脚色行当主要有生、旦、净、丑四种,各行当的基本表演程式名为“三把”,运用时演员挺胸昂头,稳健有力。其表演风格粗线条、大轮廓,直出直入,简练明快,后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受到京剧影响,有所变化。上党梆子的舞台装置有“设大朝”的讲究,脸谱图案也十分独特。旦角还有一种名为“破面”的化装,带有元杂剧的遗风,即用白粉在剧中品行不端者右眼睑上横划一笔,或在角色右颧骨处画上一朵小小的兰花或菊花。
上党梆子包含有多种声腔,从中可考察戏曲声腔历史流变的现象。目前由于受到现代文化和经济大潮的冲击,上党梆子观众大量流失,演出水准逐渐下降,不少剧团被迫解散,后继人才匮乏,剧团前景堪忧,迫切需要采取措施,予以支持和保护。
张爱珍 |
 |
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|
性 别: |
女 |
出生日期: |
1959.05.07 |
申报地区或单位: |
山西省-晋城市 |
项目名称: |
上党梆子 |
项目类别: |
传统戏剧 |
吴国华 |
 |
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|
性 别: |
女 |
出生日期: |
1959.10.14 |
申报地区或单位: |
山西省-晋城市 |
项目名称: |
上党梆子 |
项目类别: |
传统戏剧 |
张志明 |
 |
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|
性 别: |
男 |
出生日期: |
1956.10 |
申报地区或单位: |
山西省-长治市 |
项目名称: |
上党梆子 |
项目类别: |
传统戏剧 |
张保平 |
 |
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|
性 别: |
男 |
出生日期: |
1961.01.07 |
申报地区或单位: |
山西省-晋城市 |
项目名称: |
上党梆子 |
项目类别: |
传统戏剧 |
马正瑞 |
 |
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|
性 别: |
男 |
出生日期: |
1939 |
申报地区或单位: |
山西省晋城市 |
项目名称: |
上党梆子 |
项目类别: |
传统戏剧 |
|
|
|